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13 16

ㄒㄩㄝˊ

xué

解釋

1.模仿、效法。有樣

2.研究、修習。工夫、技術

3.有系統的專門知識。、醫、文

4.受教育求知識的場所。、中、大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動]

1.覺悟、領會。《玉篇.子部》:「,覺也。」《書經.說命下》:「于古訓乃有獲。」

2.研習、習。如:「技術」、「而不厭」。《論語.子張》:「仕而優則而優則仕。」《禮記.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不知道。」

3.模仿、仿效。如:「話」、「雞叫」。《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戴逵傳》:「是猶美西施而其顰眉。」《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公把他言語了一遍。」

[名]

1.校、求的地方。如:「小」、「中」、「大」。《禮記.記》:「比年入。」唐.韓愈〈進解〉:「國子先生晨入太,招諸生立館下。」

2.問、識。如:「求」、「治」、「品兼優」、「才疏淺」。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今如退之,辭如退之。」

3.說、問派系。如:「宋」、「漢」、「儒」。《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老子脩道德,其以自隱無名為務。」

4.科、有系統而專門的知識。如:「哲」、「醫」、「文」、「經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習又稱研習,是透過外界教授或從自身經驗提高能力的過程. 習分爲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昇華)的行爲方式. 俗稱“讀書”. 例如通過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是人或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爲或行爲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爲方式. 習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論語》中所言:“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圖像信息、聲音信息及觸覺味覺等等信息)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想的含義. “”是自或有人教你. “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爲,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 “”偏重於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 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的過程. 實質上就是...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1df385347b5f2622d7e54f9a8165ba7 db6aa5c9d9652399ea1da9f20749f491b86fde0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