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政

ㄒㄩㄝˊㄓㄥˋ

xué zhèng

解釋

1.有關教育的一切事務。《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2.職官名。為清代提督學政的簡稱,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學校生員的考課升降等事務。見《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也稱為「大宗師」、「學道」、「學臺」、「文宗」。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別稱學使、學臺,古代學官名. 學政一般由翰林學士或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京官擔任,職責是“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 ,例如主持院試,選拔秀才,並督察各地學官. 每省一人,地位在總督、巡撫之下,與布政使(藩使)、按察使(臬使)平行,稱藩臬學. 明正統元年(1436年),在布政使司下設立儒學提舉司,設提學官(也稱學政使、人稱儒憲,學憲、督學)一名,一般由按察司副使或僉事擔任. 南直、北直任用監察御史各一員任提學官. 景泰元年(1450年)廢止了上述機構制度. 天順六年(1462年),又恢復了上述機構制度. 沿襲至1905年廢科舉,奏定《各廳州縣勸學所章程》,學政裁撤,各省改設提學使司,有提學使一人, 正三品 .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a57833a6e4573076c3f18cf4a72c1ac 6a8ac33eaab8d7197fbf1be69f9d859df0bb02a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