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12 19

ㄕˋ

shì

解釋

1.認知、了解。、素不相、不時務

2.見解、見聞。、學、遠

3.知己、朋友。、親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見解、見聞。如:「見」、「遠」、「才」、「膽」。

2.事物的道理。如:「知」、「常」。

3.思想、內在思維。如:「意」。《南史.卷四.齊武帝本紀》:「我滅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4.知己、朋友。《梁書.卷九.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曰:『此吾家之千里駒。』」唐.劉禹錫〈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車馬到門稀。」

[動]

知道、了解。如:「素不相」、「有眼不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副]

剛才。通「適」。《左傳.成公十六年》:「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विज्ञान,विञ्ञाण,),佛教術語,指人的意、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一. 在早期佛經,經常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意義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 其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對象的認知能力. 在梵文,(विज्ञान,)來自於動詞字根ज्ञा(,意為知道、知等),加上詞頭vi-(朝向、區別、分別),以及詞尾ana,形成這個單字. 字面意思為區別、理解、聰明的動作,通常指辨別、理解後出現的認知作用. 其與智(ज्ञान,)、了別、表示、令知(梵語:,巴利語:)等,來自相同字根. 《雜阿含經》中,與心、意經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 . 的主要功能,在《雜阿含經》中,以「別知」作為的外顯功能 ,在《增一阿含經》中為「別是非、亦諸味」 .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中,以「了」作為的功能,最早見於《發智論》 ,自《品類論》等始,定義諸依諸根了別諸境界 . 是十二緣起之一,無明緣行、行緣,緣生名色 ,與名色共俱 . 是五蘊中蘊所攝 ,即為六六法 中的六身 ,為十二處中的意處 ,十八...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ㄓˋ

zhì

解釋

記憶、記住。通「誌」。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動]

記憶、記住。通「誌」。《論語.述而》:「默而之。」《文選.宋玉.神女賦》:「寐而夢之.寤不自。」

[名]

標記、記號。通「幟」。《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訖無文號旌旗表,咸怪異之。」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afb022613a9e05649dccf6daf63472d 07987410328df61ba83d3ac6004f508fcad3c7d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