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識

ㄇㄛˋㄋㄚˋㄕˋ

mò nà shì

解釋

大乘佛教瑜伽派八識中的第七種識。梵語manas的音譯。意為意或思量。它是一切輪迴的根源,因為它恆緣第八識以為自我,構成眾生意識或潛意識上的我執。同時它也是第六識的根。《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末那識(मनस्-विज्ञान),佛教術語,識的分類之一,為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或法相唯識宗所說八識中的第七識. 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我意識我主宰;為與意識即第六識相區別,雖末那譯爲“意”,但manas-vijñāna稱為末那識,不稱“意識”. 護法論師等稱其為阿賴耶識和六識的俱有依 . 末那(manas),義譯為意,是思量、思考的意思. 在《雜阿含經》中,意與心、識經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 . 是六識與六內處即六根之一.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有關於識蘊有兩個說法:一為心意識三分,心、「末那」與識並列 ;二為本識和轉識二分,「末那」是七轉識之一 . 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中,提到識有八種,為阿賴耶識、五識、「意」及意識 . 安慧《大乘廣五蘊論》記載為六轉識、染污意和阿賴耶識 . 《瑜伽師地論》中記載,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末那」俱轉 ,「末那」恆與我見我慢相應,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 ,意識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縛,不得解脫 . 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阿賴耶識常與「我慢心」相應生,意識依「心」得立 .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中指示「末那」為意根 ,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在...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448f146940a117dc0c3013f5914844a c9c0eec3934baa287790fa5cbbe3b4cbed4b336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