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識之無

ㄕㄠㄕˋㄨˊ

shāo shì zhī wú

解釋

義參「不識之無」。見「不識之無」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源,提供參考。#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僕1>始生六、七月時,乳母2>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3>。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僕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注解〕(1)僕:我,自謙之詞。(2)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3)默識:暗中記誦在心。〔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列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書證

01.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c38eb9fb348fccc7dface22a53e08bd 3d7a175238f48e9f49ddc6c4e9795f907a03ede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