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0 6

ㄦˊ

ér

解釋

1.介詞。表示偏正關係。自南北、從今

2.連詞:(1) 表示並列。秀外慧中。 (2) 表示承接。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 (3) 表示假設。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4) 表示因果。君子見幾作,不俟終日。《易經.繫辭下》) (5) 表示轉折。不廢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兩頰上的毛。《說文解字.部》:「,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

2.二一四部首之一。

[代]

1.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忘越王之殺父乎?」

2.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動]

1.至、到。如:「自南北」、「自壯老」。

2.能、可以。《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剛,用弱強。」

[介]

1.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勢也。」

2.以。如:「從今後」、「自此下」。《易經.繫辭上》:「是故形上者謂之道,形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副]

1.才、始。表時間。《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歸爾。」

2.猶。《論語.陽貨》:「年四十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慕。」

[連]

1.和、與。《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樂哀,皆喪心也。」

2.並且。《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惠,何憂乎驩兜?」《論語.學》:「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3.則、就。《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作,不俟終日。」《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繼之。」

4.如、若。《論語.為政》:「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5.因、所以。《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情動於中,形於聲。」

6.然、但是、卻。表轉折之意。《論語.學》:「其為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鮮矣。」《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未嘗有顯者來。」

7.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有尊卑先後之序,況之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助]

1.用於句末,相當於「兮」、「罷了」。《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充耳以素乎,尚之以瓊華乎!」《論語.微子》:「已!今之從政者殆!」

2.用於句首,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敢有異志?」

3.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走險,何能擇?」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8b816ed03ae6264f190f5f804793a89 fca82746e870f8935604f126534805d673ba513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