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ㄒㄧˊㄉㄧˋㄦˊㄗㄨㄛˋ

xí dì ér zuò

解釋

古時候的人將席子鋪在地上以供坐臥。今泛指坐在地上。爬到山頂後,同學們便席地而坐,天南地北的聊起天來。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古人鋪席於地以為坐臥。後指就地坐下。《舊五代史.卷一三二.周書.世襲傳一.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有上,帶來的白蘭地酒,慕政取出兩瓶開了,大家席地而坐,一氣飲盡。」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席地而坐或坐在地上指在沒有架高的情況下直接坐在地面,或坐在野餐墊或草蓆上,有別於坐在椅子、凳子、箱子、階梯、石頭等物體上. 席地而坐包括幾種不同的姿式,如正坐和趺坐. 在許多文化中席地而坐是傳統的坐法,或認為有特別的健康或超自然功效. 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社會中較少見席地而坐. 漢語「席地而坐」字面上的意思是在地上鋪席之後才坐,但現代用法也包括直接坐在地上. 在各種坐具發明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 有些地方隨著凳子或椅子流行,人們漸漸不再席地而坐. 中國古代多席地而坐,常見的坐姿包括正坐,即屈膝跪坐、趺坐,即盤腿而坐、以及箕踞,即兩腿前伸而坐 . 其中正坐是符合禮儀的坐姿,可能與華夏民族傳統服裝不著褲有關 . 六世記的佛教壁畫和石刻中有出現椅子,但大多數人仍是席地而坐,到12世紀的唐朝起才流行起坐椅子 . 席地而坐的文化在中國如何被取代仍有爭議,主要的假說包括中國自己發明瞭椅子、凳子從中亞傳入、七世記的景教傳教士帶入坐具、或佛教僧人從印度帶入寺院傢俱. 臺灣原住民大約在日治時代開始用椅子 . 在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席地而坐仍相對常見,例如和室中只有疊蓆或坐墊....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599a1396b3a67cc54d191d7a11e4d1f 954ee6b3831b1a1affa4c0bf8b3d35340afc87e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