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翼而飛

ㄨˊㄧˋㄦˊㄈㄟ

wú yì ér fēi

解釋

1.比喻事物不須推行,即能迅速流傳。《戰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也作「無翼而飛」。

2.比喻物品無故遺失。也作「不翼而飛」、「無翼而飛」。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義參「不翼而飛」。見「不翼而飛」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不翼而飛」之典源,提供參考。#《管子.戒》1>管仲2>復於桓公3>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桓公退,再拜請若此言。〔注解〕(1)典故或見於《莊子.人間世》、《戰國策.秦策三》。(2)管仲:管夷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亦稱為筦子、管仲、管子。(3)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其後襄公被弒,乃歸國即君位,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霸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在位四十二年,卒諡桓。〔參考資料〕■《莊子.人間世》絕跡易,无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无翼飛者也。■《戰國策.秦策三》今君雖幸於王,不過父子之親;軍吏雖賤,不卑於守閭嫗,且君擅主輕下之日久矣。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禮之。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不翼而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翼而飛」原作「無翼而飛」。據《管子.戒》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有年春天打算去東海邊出遊,再轉往南邊。消息傳出後,有人便說:「桓公這次出遊,有如古代賢王出巡。」桓公聽了十分不解,便請教大臣管仲這話是什麼意思。管仲說:「古代賢王春天出巡是為了體恤民情,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書證

01.《戰國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4fb9fede619dbadef76d828a4177689 c6d419f65e7eeb5be8f639ab5367634d32de4ed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