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rì ér dài
義參「指日可待」。見「指日可待」條。
此處所列為「指日可待」之典源,提供參考。#宋.司馬光〈乞開言路狀〉(據《溫國文正司馬文集》卷四七引)1>右臣昨在京師,伏蒙太皇太后不以臣愚疏無取,遣使訪以得失,豈惟微臣有千載一遇之幸,中外聞之,踊躍相慶,以為言路2>將開,下情得以上通,太平之期,指日可待也。〔注解〕(1)典故或見於宋.曾肇〈論內批直付有司〉。(2)言路:向朝廷進言的途徑。〔參考資料〕宋.曾肇〈論內批直付有司〉(據《宋文鑑》卷六一引)臣伏見陛下即位以來,更張政事,除民疾苦,開廣言路,收拔淹滯。每一令之出,內外無不驩呼相慶,以至。未明求衣,辨色臨朝,躬親聽斷,夙夜不懈。推今日欲治之心,為之不巳,太平之功,指日可待。
此處所列為「指日可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指日」,為指算日期的意思。一件事情可以指出日期,等待其來臨,表示這件事情的完成,已經為期不遠。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司馬光認為,朝廷應該廣開言路,讓上位者能夠得知下位者的心聲,這樣一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曾經上書論說當時士大夫的人品頹弊,每以苟合偷安為明智之舉,而不願正言直諫。又上書論皇帝用人,應該重視諫諍之臣,並以他們做為自己的耳目。司馬光本以為自己會因此受到責難,不料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派遺使者向他請教當今朝政得失。因此司馬光感到十分欣慰,認為進諫之路已經開啟,如此一來,天下太平之日不久即將到來。後來「指日可待」被用來形容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01.《隋唐演義》第七一回:「皇爺駕臨,特囑夫人蓄髮,便要取你回宮;將來執掌昭陽,可指日而待,為何夫人雙眉反蹙起來?」
MD5 | SHA1 |
---|---|
e993753f9b0b70541ba99e178e9369b6 | 54d1805e6e7213f0ca970995ab03c006295abebd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