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6 12

解釋

1.蠶所吐的細線狀物,可織成絹帛。、抽剝繭

2.以製成的。巾、絨、綿

3.纖細如的東西。、髮、鋼

4.極細微的。

5.古代指弦樂器。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蠶所吐的東西,可製造絹帛。《說文解字.部》:「,蠶所吐也。」《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

2.織品的總稱。《史記.卷三○.平準書》:「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乘車。」

3.纖細如的東西。如:「雨」、「髮」、「鋼」。唐.杜甫〈雨〉詩四首之二:「江雨舊無時,天晴忽散。」

4.指極微的量。如:「一不苟」、「一微笑」。

5.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法之一,通常以製作材質來分,此處泛指弦類樂器,如琴、瑟之屬一類的弦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木、匏、竹。」

[形]

1.以製成的。如:「巾」、「綿」。《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足下躡履,頭上玳瑁光。」

2.極細微的、纖細如的。如:「毫」、「一不苟」、「一微笑」。南朝宋.鮑照〈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蟻壤漏山阿,淚毀金骨。」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綢是用蠶|蠶編製而成的紡織品,古稱帛. 綢著名的光澤外表來自於蠶三棱鏡般的纖維結構,這令布料能夠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並將光線散射出去. 在中國,綢一詞也指代人造的、具有與天然綢一樣光澤的紡織品.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爲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能於黃河流域廣泛進行. 傳說黃帝妻嫘祖發現「養蠶取」,並巡行全國教民蠶桑,惟綢究竟何時發明尚具爭議. 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綢碎片. 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 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綢織品. 綢織品技術曾由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在當時是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織品爲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 最早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 併成爲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b618519b1408a59f884e048148e1cf8 882ad273cf226d7dcd2248b1bf3b9b01111489e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