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5 8

ㄉㄧㄥˋ

dìng

解釋

1.確切的、不改變的。理、義、

2.不動的。家無

3.規範的。量、時、

4.使其不動。住、固

5.使平靜、使穩固。、平

6.確立。、裁

7.訂立。約、訂、制

8.必然。能成功、死無疑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形]

1.確切的、不改變的。如:「理」、「義」、「律」、「局」、「論」。

2.不動的。如:「產」、「業」。

3.規的。如:「量」、「時」、「期」。

[動]

1.固、使固。如:「住」、「影」。

2.使平靜、使穩固。如:「平」、「安邦國」。

3.使確、不更改。如:「底」、「決」、「否」、「裁」。

4.約、訂立。如:「約」、「制」、「訂」。

[副]

1.究竟、到底。表疑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卿云艾艾,是幾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舉世未見之,其名誰傳?」

2.必然。如:「能成功」、「死無疑」。唐.杜甫〈寄高適〉詩:「知相見日,爛漫倒芳樽。」

[名]

姓。如明代有伯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又譯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 在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錫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種冥想意識狀態. 最早出自婆羅門教《奧義書》中,亦為傳統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八支. 在沙門傳統中也廣泛採用,為佛教所沿用,意指八支正道第八支,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 ,因此又可譯為「止」、「」 、「禪」,與持戒、智慧合稱為三無漏學.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 ,精神集中,專注一境而不移動 . 阿毘達磨論書中將它列為大地法之一,可通於善、惡. 佛教將禪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 這些境是越往高處越寂靜殊勝的. 在高級禪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色界禪 **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四無色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奢摩他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重視心的平靜與相續不動,以三昧成就為其目標. 在義上,它與三昧也幾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種心境相續不動的狀況,而奢摩它的...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7a342d2138162c29671c3cd541d93eb 3f917904f97acdf27ecbe200059dd7d2e93128e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