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8 12

ㄜˋ

è

解釋

1.不良善的、壞的。與「善」相對。毒、面善心

2.罪過、不良的行為。多端、隱揚善

3.粗劣的。

4.醜陋。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

[形]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副]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瘦〉詞:「小靨人憐都瘦,曲眉夫與長顰。」

[動]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中古聲調:陰入)指哲學、宗教、倫理概念裡的邪、罪毒;在漢語作動詞時(,中古聲調:陰去)也指對人和事物的厭、排斥以至恐懼. 是與“善”、“好”相對的概念. 中國古人以「」表達邪、罪、醜、厭. 「」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可歸納出,是為提升或維持自身利益而犧牲他人利益. * 基督教:5世紀,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提出“是善的喪失”,而“善”即神學中“上帝的善”. 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認為撒但是的化身. 對於不相信基督教的人,“善”可以由社會上大多數人認可的道德標準決定. * 佛教:指能夠招致果的不善之法. 行事者會輪回到三道. 佛教典籍中羅列的“十”是“由身、口、意三業所起的十種非理損人之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 其依照的仍是人類社會對善的評判. * 道教:指招致靈魂墮落的思想與行徑. 多行事者不能得道成仙,人死後依照生前的行墮入相應的地獄. 其依照的仍舊是人類社會對善的評判. *人性的:對於人性,有性善和性兩種對立觀點: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順應社會道德,通過自覺的修養...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ㄜˇ

ě

解釋

反胃想吐的感覺。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參見「心」條。

重編國語辭典

ㄨˋ

解釋

1.憎恨、討厭。、憎、厭

2.羞恥、恥辱。之心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動]

1.憎恨、討厭。《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人。」唐.杜甫〈佳人〉詩:「世情衰歇,萬事隨轉燭。」

2.冒犯、觸怒。《水滸傳》第一○回:「我因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裡。」《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既在此借宿,不得他。」

3.害怕、畏懼。《韓非子.八說》:「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死,則無事上之意。」

4.毀謗、中傷。《漢書.卷四四.衡山王劉賜傳》:「兩人相妒,厥姬乃徐來於太子。」

[名]

羞恥。《孟子.公孫丑上》:「無羞之心,非人也。」《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1.如何、怎麼。棄父之命,用子矣!(《左傳.桓公十六年》)

2.嘆詞。表示驚訝的語氣。!是何言也!(《孟子.公孫丑下》)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代]

如何、怎麼。《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用子矣!」唐.柳宗元〈愚溪對〉:「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得避是名耶?」

[歎]

表示驚訝的語氣。《孟子.公孫丑下》:「!是何言也!」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265b48d289a552514974e1798832dc8 f8e96b9c447a2a19dd0b88ba0b1bbcf5c4b261f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