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ㄐㄧㄥㄐㄧˋ

jīng jì

解釋

1.指人類利用種種財貨,來滿足欲望的一切行為及狀態。通常指一國國民的生產、銷售及分配關係,或指國家、個人的收支狀況。經濟恐慌、經濟建設

2.節省、不浪費。送禮應講求經濟實惠,價格昂貴的未必是好禮。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經世濟民。《宋史.卷三二七.列傳.王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吾負經濟之才,為庸人謀事,一死固自甘心。」

2.經濟學上指人類利用種種財貨,來滿足慾望的一切行為及狀態。通常指一國國民的生產關係,或指國家、個人的收支狀況。《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專在經濟上著力,直要使中國四萬萬百姓,一個個都貧無立錐之地,然後服服貼貼的做他們的牛馬,做他們的奴隸,這樣是無形瓜分了。」

3.用較少的人力、物力或時間獲得較大的成效。如:「做事合乎經濟原則。」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經濟一詞用於統稱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係的系統,通常以貨幣為媒介,以財貨或服務為結果. 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稱為經濟學. 古時以「食貨」一詞泛指經濟財政之事 ,例如漢書以降歷代史書中的「食貨志」記載了各時代的經濟現況(漢書之前的史記則名之為「平準書」) . 至於經濟的辭源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爲治理天下,救濟百姓. 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 後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爲“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爲“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 清末戊戌政變後,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就是沿用了“經濟”的本義. 明清之際,政治秩序的巨大變動使得以王夫之、顧炎武、黃梨洲等爲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學者開始理論反思,批判程朱理學和心學末流,提出學術要“經世致用”的口號. 這種學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術,“經世論”開始在一些學者中流行. 但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歐美思潮湧入日本. 神田孝平首先在《經濟小學》一書中...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bc91d6940546909061a1b2e2815bbea 722f3173f455b379a87414eaa7fd7acb05d9411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