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

ㄕㄚㄇㄣˊ

shā mén

解釋

佛家語,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行、禁欲或因宗教理由以乞食為生的人;在中國則專指佛教的出家人。他從小便剃髮為沙門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胡語音譯。梵語作Sramana。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苦行、禁欲,或因宗教的理由以乞食為生的人。在中國則專指佛教的出家人。《長阿含經》卷四:「我聞瞿曇沙門今夜當取滅度,故來至此,求一相見。」也作「桑門」。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巴利語:शमण '),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貧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沙門原義為能捨離世間貪愛 、斷除停止種種不善之惡法 、已滅除種種有漏的染污的法 . 印度吠陀時代晚期,婆羅門教因過度世俗化,權威受到挑戰,印度誕生了數個反對婆羅門特權、關心人民福祉的新興教派,普遍存在出家求道為沙門的傳統,此一思想潮流稱爲“沙門思潮”,此一時期稱爲“沙門時期”,印度諸宗教皆以沙門作為出家修道者的代稱. 佛教也是印度沙門的其中一個教,其他還有耆那教,印度苦行僧等皆是沙門. 沙門諸教不承認後期婆羅門所提出祭祀昇天的說法,而是相信原來的輪迴. 如之,沙門不再接受婆羅門的思想,並對其思想提出新的解釋,佛教、耆那教等都屬於此一系統. 沙門後來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指能夠脫離煩熱苦報,生、老、病、死的因,能解脫生死的苦的人,也就是能證沙門果的人...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5a0318d0cace100e9d4cf1ec9eb4166 dfad1e3414d01c0a0fd6d13b205243159f33677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