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

ㄇㄛˊㄌㄥˊㄌㄧㄤˇㄎㄜˇ

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釋

比喻含糊、不明確的意見、態度或主張等。參見「摸稜兩可」條。《明史.卷二○八.余珊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棱兩可。」

相反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義參「模稜兩可」。見「模稜兩可」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源,提供參考。《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注解〕(1)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史.卷二○八.余珊列傳》:「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堅白異同,模棱兩可。」

成語典

解釋

歧義(ambiguity,又有譯為「含混」 )是指未定義或定義不清楚而沒有明確涵義的單詞、術語(term)、注釋或觀念. 在華人社會,認為此言詞源於唐朝蘇味道:「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常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模棱兩可) 如果一個單詞、片語、句子或其他的表達方式擁有一個以上的解釋,就是歧義的. 歧義有別於模糊,模糊是指某個概念難以清楚界定;歧義則可透過定義化解,定義通常取自標準定義、詞典或普遍知識.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6313c3674e8a2dca59f58518e773fe7 c9844ebeb309a4fd1e2334dec73293e577ab9b1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