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

ㄇㄛˊㄌㄥˊㄌㄧㄤˇㄎㄜˇ

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釋

形容意見含混、不明確,似可,亦似不可。本作摸稜兩可,指摸著稜角的兩面,不做確指。主管人員不要做出模稜兩可的決策,否則會令員工無所適從。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比喻含混、不明確的言語、意見或主張。參見「摸稜兩可」條。如:「小李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因此不得不採模稜兩可,含混的說法。」

相反詞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注解〕(1)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使用類別】用在「含混不清」的表述上。

【例句】<01>你說話模稜兩可,我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意願。<02>請別怪我模稜兩可,因為兩邊我都得罪不起啊!<03>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任何人都沒有模稜兩可的餘地。<04>這個是非題有模稜兩可之嫌,難怪學生不知如何作答。<05>無論我說什麼,老闆都說好,模稜兩可,讓人無所適從。<06>這個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處理,你要明確表態,不要模稜兩可。<07>這隻老狐狸說的話模稜兩可,你這樣理解沒錯,他那樣理解也對。<08>一提到結婚,他總是模稜兩可地支吾其詞,看來該是分手的時候了。<09>他說了半天,盡是模稜兩可的話,讓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相似詞

相反詞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0470b5f135a8a0eda4ada4df718f3b5 2b270a2e508182d7bf87446ea4abad9860da267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