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

ㄋㄟˋㄍㄜˊ

nèi gé

解釋

1.古代的中央官署。大學士辦公的地方。明清兩代均仿宋制,設內閣以協助君主處理政事。

2.由內閣總理及內閣閣員組成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國家政策的擬定及推展。聯合內閣、責任內閣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古代中央官署,大學士治事之處,下設學士、中書等職。宋.蘇軾〈賜新除寶文閣直學士李之純辭恩命不允詔〉:「故內閣之命,非獨以寵卿,抑將使蜀人知朕用卿,蓋以德選也。」

2.明清兩代的政務機關。乃設置多位大學士共同行使宰相權,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辦各項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過了三日,待侍郎將內閣抄出聖旨送來。」

3.由內閣總理及內閣閣員組成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國家政策的擬訂及推展。參見「內閣制」條。

4.婦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巒傳》:「與婦甚疏,未嘗內宿。自云:『嘗晝入內閣,為狗所吠。』」唐.劉長卿〈觀李湊畫美人〉詩:「華唐翠幕春風來,內閣金屏曙色開。」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機構. 內閣的中文詞源來自明朝. 而閣這一名稱可以上溯至唐朝. 按唐制,羣臣平日於宣政殿(又叫衙)覲見皇帝,叫做常參. 每月朔日、望日則在紫宸殿(又叫閣)覲見皇帝,因紫宸殿在宣政殿後,所以叫做入閣. 但作為現代國家機構的用法則源自英國. 英文的一詞在政治上指的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機構. 所以明清的內閣並非完全等同於西方之「Cabinet」.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因丞相胡惟庸相權權力過大而架空君權,在殺胡惟庸後廢除丞相制,禁止再設,之後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作為祕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於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學士(首輔)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首輔制於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臻至成熟;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三楊、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 清代時其權力始消減,部分首輔權力轉移至總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後,軍機處取代了內閣在政治決策上的地位. 晚清立憲運動後,於191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內閣——慶親王內閣. 在英國歷史上,內閣是祕密議會的繼承者. 現在...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bcaec005f64cd7147e433f98465651a 48a29cb772b753b64fb31a8c6590b3a6952e5f5d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