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gù máo lú
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後用以比喻敬賢之禮或誠心邀請。南朝梁.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黃石兵法,寧可再逢,三顧茅廬,無由兩遇。」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也作「茅廬三顧」、「草廬三顧」、「三顧草廬」。
指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後用「三顧茅廬」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初出茅廬」
◎1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引)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1>,猥自枉屈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3>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4>。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注解〕(1)卑鄙:地位卑微低賤。自謙之詞。(2)猥自枉屈:委曲貶低自己的身分。猥,音ㄨㄟˇ。(3)諮:音ㄗ,通「咨」,商量、詢問。(4)驅馳:奔走效力。◎2《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打著「復興漢室」名號起兵的劉備,在屯田新野時,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於是前去拜訪,一連去了三次,才見到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提到了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劉備不顧身分,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後來「三顧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01.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黃石兵法,寧可再逢,三顧茅廬,無由兩遇。」02.元.虞集〈折挂令.鸞輿三顧茅廬〉曲:「鸞輿三顧茅廬,漢祚難扶,日暮桑榆。」03.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04.《濟公傳》第二三回:「秦相說:『和尚,你輸了一萬。張飛顧廬,三顧茅廬還可以說;敬德吊魚,魚哪有腿?』和尚說:『甲魚不是有四條腿?』」
【語義說明】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使用類別】用在「誠心求賢」的表述上。
【例句】<01>董事長以三顧茅廬的誠心,到處延攬人才。<02>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03>為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04>他這個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顧茅廬,他哪會答應幫助我們。<05>他已經退隱山林多年,現在想請他重新出馬,看來得要三顧茅廬。<06>老王不忍心拒絕楊經理三顧茅廬的誠意,最後決定到他公司任職。<07>他是我老闆三顧茅廬地求來的人才,聽說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08>企業經營者應該用三顧茅廬的誠意,向專家虛心請教有關管理方面的意見。
三顧茅廬是指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諸葛亮的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 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 . 《三國演義》 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 三顧茅廬後來成爲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 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 談話中,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又稱《草廬對》). 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爲劉備的軍師. 劉備集團後來的種種攻略皆本於此.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諸葛亮《前出師表》 《三國演義》描述劉備和關羽,張飛一起去拜訪諸葛亮,想請他下山幫忙做軍師. 但他們第一次去他不在,第二次諸葛亮又剛好出了門,第三次諸葛亮在睡覺,他們等到太陽下山,諸葛亮才睡醒,諸葛亮被劉備三次拜訪的誠意所感動,終於答應幫助劉備.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0b62630d9d7f588f8d41fd78c17fbfde | 416a469657e2308ddf1f330ce6d8f43e112c192f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