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

ㄧㄣㄧㄤˊㄨˇㄒㄧㄥˊ

yīn yáng wǔ xíng

解釋

陰陽原指日光的向背,後引申到氣候的寒暖、人體的構造、疾病的發源、天地萬物的形成、宇宙運行的規律等。五行的說法為戰國末年陰陽家鄒衍所創,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種天然勢力。鄒衍將陰陽和五行融合後,該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影響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為法則,不敢逆天行事;民間命理學家用來推測禍福,預卜吉凶;中國醫學更是以此為基礎,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理論。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五行是戰國政治學的一種哲學系統,戰國儒家把宇宙萬物根據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大類(七政的次序),統稱“五行”. 五行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 如果說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那麼五行可以說是一種源自政治的哲學思想. 《尚書》學派認爲,大自然的現象由「火、水、木、金、土」這五種氣的變化所總括,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五行和陽陰學說一樣,作爲漢文化的重要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 現在說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者,一般上溯至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在關於彝族十月曆的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的結論 ,五行即古人說的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的概念 : 五行中“行”字的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就是五種不同氣的運動,...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f926be5dad9e750026346ef659ff713 1a6282a38f369ca16592526130e70fae1b5405c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