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chéng huáng yé
民間信仰上的地方守護神。參見「城隍」條。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城隍尊神、城隍菩薩,據說原本是從「城牆」與「護城河」演變而來的自然神,後來演變為「人格神」,並有陰間行政官、司法官的職責. 「城」為城牆、「隍」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即壕溝. 「城」「隍」二字同時出現時同一文章,最早應可追溯到《易經‧泰卦》的「城復於隍,勿用師. 」,但此處的「城」與「隍」是用來比喻君王與臣子. 漢朝班固〈西都賦序〉中的「京都修宮室,浚城隍……」一句,則是單純指城牆與壕溝. 而關於城隍崇拜的起源,有說法認為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 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名將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紀信與霍光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 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99bc2573362ff00940863d5be32d86f | f211643e3a99e2d0328db2629b384e6a8ba8f575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