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刻

ㄕˊㄎㄜ

shí kē

解釋

利用酸性化學藥品來腐蝕金屬或玻璃,而產生圖案的方法。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蝕刻是指以酸性、腐蝕性或有研磨效用的物質在玻璃表面上創作的技術. 傳統上,這段過程是在玻璃吹製好或鑄好之後進行的. 1920年代,人們發明一種新的模刻技術,即將圖案直接刻在鑄模上. 所以當鑄模好了之後,圖案就已經在玻璃的表面上了. 這項技術降低了製作成本,且結合彩色玻璃的廣泛運用導致了1930年代便宜花瓶的出現,這些花瓶後來被稱之為「Depression glass」. 因為用在此過程中的酸劑很危險,現在大多是使用研磨的方法. 到了近代,現在的蝕刻應用在半導體的製程上,透過黃光製程來定義出想要的圖形,利用蝕刻來得到. 半導體的蝕刻可分為乾式蝕刻與溼式蝕刻: *乾式蝕刻:透過電漿的解離,形成離子與物質表面進行化學反應或是物理轟擊,屬於非等向性的蝕刻. *濕式蝕刻:利用化學的液體與物質進行化學反應. 屬於等向性的蝕刻. * 玻璃...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9119ce5cf79df9a525e8d6adc524d65 e8ed6a4b6de113619790e789802ca1e06991f76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