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

ㄕˊㄙㄢㄐㄧㄥ

shí sān jīng

解釋

宋代列《孟子》於經部,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合稱為「十三經」。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宋代列《孟子》於經部,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合稱為「十三經」。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附春秋(史書)》、《公羊傳》、《穀梁傳》、《孝經》、《爾雅》、《孟子》、《論語》. “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註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編寫的著述. 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 《春秋》、《周禮》、《左傳》. 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 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 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d3392fbead26941a7223ee1bad7a28c cb13be943d0cb83b99a8c63419e83bd85b45693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