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ò jǐng guān tiān
坐在井底看天。語本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比喻眼界狹小,所見有限。《西遊記》第一六回:「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之輩。」《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輩,坐井觀天,望乞恩人恕罪則個。」
坐在井底仰望天空。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語出唐.韓愈〈原道〉。
唐.韓愈〈原道〉(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1>之小2>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為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注解〕(1)老子:李耳,字伯陽,諡曰聃。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有《道德經》五千餘言。(2)小:輕視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01.唐.韓愈〈原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源)02.宋.劉克莊〈用居後弟強甫韻之九和〉詩:「詩少古風惟近體,學慚實踐謾虛談;退之未離乎儒者,坐井觀天錯議聃。」03.《朱子語類.卷二九.論語.公冶長》:「若異端邪說,釋老之學,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義。如坐井觀天,彼自以為所見之盡。」04.《西遊記》第一六回:「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之輩。」05.《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輩,坐井觀天,望乞恩人恕罪則個!」06.《醒世姻緣傳》第一六回:「我喜歡仙鄉去處,文物山水,甲於天下,無日不是神遊;若鎮日只在敝鄉株守,真也是坐井觀天。」
【語義說明】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01>這是坐井觀天的看法,不值得重視。<02>看事情要宏觀,坐井觀天是不行的。<03>我這點見解純粹是坐井觀天,不足掛齒。<04>我從小就住在鄉下,坐井觀天,沒啥見識。<05>這種坐井觀天的看法,純粹是書讀得太少的緣故。<06>我所以常去旅遊,就是要增廣見聞,避免坐井觀天。<07>現代人就是要放眼世界,怎能閉關自守,坐井觀天?<08>透過網路看世界,讓我們不再坐井觀天,自以為是。
井底之蛙,源於《莊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均出自這則寓言,被用來比喻和諷刺比喻眼光狹隘且自以爲是的人. 《莊子·秋水》一開始講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黃河漲水,河面陡然變寬,寬到連對岸的牛羊都無法看清. 河伯洋洋自得,以爲自己很了不起,但當其來到入海口看到大海之時,才知道自己何等渺小. 北海說道:“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本篇其後又講述了井蛙的完整故事,說得是一隻青蛙住在一個埳阱 之中,某一天遇到了一隻來自東海的巨鱉. 青蛙對鱉說:“你看我多快樂啊,出去可以在井邊跳來跳去,回來了可以在井裏的洞中休息,在水中可以只把頭和嘴巴露出來,還可以把腳踩在軟軟的泥裏. 那些蝦米、螃蟹、蝌蚪哪個能比得上我?我就是這一井之主,多麼地快樂!你幹嘛不常到井裏來看看呢?”那隻巨鱉於是想進到井裏,可井卻小得連腳都放不進去. 鱉對青蛙說:“你見過大海嗎?其闊何止千里?其深何止千仞?大禹治水之時十年中有九年洪水,也沒有使大海水量增加,商湯之時八年中有七年旱災,海水也沒有減少多少. 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響,這纔是住在東海的大快樂呢. ”井裏的青蛙聽了,...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240a5a1744cd8376aad5ec54b80a51fb | ab7927d02d42259481a3127f9f12a6773898043f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