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shòu jiè
佛教徒按照規定的儀式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例宋先生潛心研習佛學,不久前終於決定受戒。
佛教徒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只見新來受戒的弟子數十人,俱淨髮鮮披,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受戒,佛教術語,是指信眾皈依佛教並從授戒師處接受佛教戒律,並受持戒律的宗教儀式. 受戒之後如果心意清晰堅定,願意受持凈戒,則謂之得有戒體. 和受戒相對應的是授戒,即阿闍梨(授戒師、和尚)爲受戒者教導、授予凈戒的儀式行為. 佛教戒律可略分爲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菩薩戒 等.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時有大功德,有止惡趣(趨)善、善護心念、長養慈悲心、利樂有情眾生、能生慚愧心、能迅速證果等等之利益. 受戒後非大事已畢,而是嚴持禁戒之開始. 戒、定、慧,因持戒而生定,因定而發慧. 持戒能斷貪、瞋、癡等煩惱,得解脫知見. 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嚴持淨戒,身心俱調柔軟,煩惱俱斷. 所以菩薩能行四攝法,以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利樂有情眾生,攝受佛土 . * * * * * * * * * *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239ca03311f434c83968b2ce821ab06c | a332cff9029293a8c82cbd7a732971826439d598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