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乾

ㄊㄨㄛˋㄇㄧㄢˋㄗˋㄍㄢ

tuò miàn zì gān

解釋

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亦用來罵人不知羞恥。典出《新唐書.卷一○八.婁師德傳》。秋毫不能忍,平地尋干戈;唾面聽自乾,彼忿自消磨。(宋.陸游〈聞里中有鬥此示之〉詩)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唐代婁師德勸誡弟弟,當別人吐口水在臉上時,不要擦拭,讓它自己乾掉的故事。典出《新唐書.卷一○八.列傳.婁師德》。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宋.陸游〈聞里中有鬥者作此示之〉詩:「秋毫不能忍,平地尋干戈;唾面聽自乾,彼忿自消磨。」也用來罵人不知羞恥。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當別人吐口水在臉上時,不擦拭而讓它自己乾掉的故事。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典出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

典源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李昭德為內史,婁師德為納言,相隨入朝,婁體肥行緩,李顧待不即至,乃發怒,曰:「尀耐殺人田舍漢!」婁聞之,反徐笑曰:「師德不是田舍漢,更阿誰是?」婁師德1>弟拜代州刺史2>,將行,謂之曰:「吾以不才,位居宰相3>。汝今又得州牧4>,叨據過分,人所嫉也,將何以全先人髮膚?」弟長跪5>,曰:「自今雖有唾6>某面者,某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免兄憂。」師德曰:「此適所謂為我憂也。夫前人唾者,發於怒也。汝今拭之,是惡其唾而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將自乾,何若笑而受之?」武后之年,竟保其寵祿,率是道也。〔注解〕(1)婁師德:西元630∼699,字宗仁,唐鄭州原武人。武后時的宰相,掌理朝政,恭勤樸忠,統領邊塞要地共三十年,有容人的雅量,以能用人見稱。卒諡貞。婁,音ㄌㄡˊ。(2)代州刺史:代州,亦曰雁門郡,地約在今山西省代縣。刺史,職官名,本為司地方糾察的官,後沿稱地方長官,此指州牧。(3)宰相:職官名。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歷代名稱不同。如秦漢的丞相、相國、三公,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亦稱為「宰輔」。(4)州牧:職官名。古時分九州,州牧為每州的最高長官,後指朝廷所委派的地方最高行政首長。(5)長跪:直身屈膝成直角的跪禮,以示莊重。(6)唾:音,ㄊㄨㄛˋ,吐口水。有輕視、鄙棄的意思。〔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八.婁師德列傳》

典故說明

據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載,婁師德在唐代武后稱帝期間任職宰相,他有容人的雅量,又能任人唯才。後來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上任之前,婁師德問他說:「我現在已經是宰相,位居人臣之首,你今天又將到代州當刺史,看在別人眼裡難免會心生妒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將如何保全先人付予我們的軀體?」弟弟長身而跪,說:「曾經有人將口水吐在我的臉上,我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的將口水擦去。以此自我勉勵,希望可以免去兄長的憂慮。」婁師德說:「這正是我心裡所擔憂的。向你吐口水的人,想必已經對你很生氣了,你又將口水擦掉,正好表明了你厭惡他的舉動,這麼做只會更加深他的怒氣。不如不擦它,讓它自己在臉上乾掉,笑著臉去承受這一切,不是更好?」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唾面自乾」,用來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書證

01.宋.陸游〈聞里中有鬥者作此示之〉詩:「秋毫不能忍,平地尋干戈;唾面聽自乾,彼忿自消磨。」0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端厚》:「文貞王阿憐帖木兒嘗言:『婁師德唾面自乾,以為美事,我思之,雖狗亦不可惡它。』」03.《鏡花緣》第三八回:「若講能彀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婁師德了,他告訴兄弟,教他唾面自乾。人唾他面,他能聽其自乾,可見凡事都可忍耐。」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使用類別】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01>這種唾面自乾的作法過於懦弱,我不欣賞。<02>要想成為大生意人,必須培養唾面自乾的雅量。<03>唾面自乾非常人所能為,他百般容忍,說不定是別有用心。<04>原以為唾面自乾能息對方之怒,誰知反而助長對方的氣燄。<05>今天為了息事寧人,我們且以唾面自乾的態度回應對方的無禮。<06>唾面自乾固可表示雅量,但以直道對待外來的羞辱有時也是必要的。

相似詞

相反詞

成語典

解釋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人. 唐高宗、武則天兩代大臣. 早年以進士及第授江都縣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很看重他,曰:“子,臺輔器也,當以子孫相諉,詎論僚吏哉?”累次遷官至監察御史. 高宗上元初年,朝廷召「猛士」以防禦吐蕃,他以文官應募,從軍向西討伐,並屢有戰功,遷官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今青海樂都西南)司馬,知營田事. 武周天授初,升爲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舊知營田事. 婁師德主管營田十餘年,取得了積穀數百萬斛的巨大成就,獲得武則天的嘉獎. 長壽元年(692年),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 次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但是不久,武則天認爲營田事關重要,又任之爲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部)、懷遠等地軍隊及河、蘭、鄯、廓等州(今甘肅蘭州以西、青海湟源以東地帶)的檢校營田大使. 後又內遷秋官尚書,轉左肅政臺御史大夫. 證聖元年(695年),吐蕃進犯洮州(今甘肅臨潭),婁師德統軍迎戰,兵敗,遂被貶爲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復官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聖曆元年(698年),遷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 次年,官爲天兵軍大總管,依舊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招撫吐蕃事. 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c6722bc55727ab121a4bc9693940987 8fe01d692ed2f0389f0dee3614b5a9dd08409c21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