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 tōng guān gǔ dào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總兵吳光亮率領粵軍三營,開闢橫貫臺灣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路。西自南投竹山、社寮分別開鑿,二路線至新寮合而為一,東經鳳凰山麓,由和社、東埔進入八通關,抵大水窟後,翻越中央山脈脊嶺,循樂樂溪北岸東下,至花蓮玉里,全程約一百五十三公里,路寬約二公尺。同年十二月完工。由於八通關古道深具臺灣開發的歷史意義,內政部於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清人文獻中稱為「中路」。
八通關古道,建於1875年,是臺灣清治時期所建橫貫臺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 該古道西起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265華裏(約152公里),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八通關古道的開鑿為清代經營臺灣中部地區政策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建造該古道的決定,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方面,1874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由,出兵攻打臺灣的原住民,再加上各列強覬覦臺灣,使朝中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臺灣邊防地區之重要性,而有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之議. 另一方面,由於臺灣西岸平原之墾殖已經完成,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沈葆禎之議遂為眾所歡迎. 於是,在勘查臺灣全島形勢以後,沈葆禎擬開發三條貫穿臺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竹山鎮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至臺東卑南). 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吳光亮在1875年1月率兵2000餘人由林圮埔(竹山)開山東進,途中侵佔許...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878330868ec04434bee1c0a5b4284ffb | 819e2110118d1e9eebf565f4a97445aebfd6801c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