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ㄌㄥˊㄧㄢˊㄐㄧㄥ

léng yán jīng

解釋

佛教典籍:(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簡稱。十卷。是屬於如來藏系的著作,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的顯現,心是清淨妙體,眾生由於不知心的淨妙,不悟現象非真而流轉生死,當修禪定而證悟解脫。本經從宋代以來漸趨重要,常作為教理的主要依據。近代因學者疑為唐人自撰,非般刺蜜帝所譯,故地位漸趨沒落。《西遊記》第二五回:「我只聽得佛教中有卷《楞嚴經》、《法華經》、《孔雀經》、《觀音經》、《金剛經》,不曾聽見個甚那『舊話兒經』啊!」(2)後秦鳩摩羅什所譯《首楞嚴三昧經》的簡稱。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 ,大乘佛教經典. 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 但《楞嚴經》梵文原文本未傳,且出現時沒被列入正式的譯經目錄,譯出與傳述記載不清楚,在唐代開始,對於它的真假,出現非常久遠的爭議.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地位重要,曾被稱作《經王》,還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的詩句. 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非由印度傳入,但此經來源現今尚未有定論.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原有經題下附註,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 「首楞嚴」為梵文Śūraṃgama(शूरङ्गम))的音譯,又譯做「首楞伽摩」,字根來自Śūra,意為“增長”、“勇健”、“勇士”. 意譯為「勇伏」、「勇行」、「健相」、「健行」 . 首楞嚴三昧為十地菩薩之定. 呂澂認為,此經名「大佛頂首楞嚴」,譯意為在佛的頭頂健行,意思不通 . 經中缺少灌...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a959dbc92ecc062eba367148fe760f2 79ee886965ecd82194b46181041a4164b9c8a79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