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平原

ㄓㄨㄣˇㄆㄧㄥˊㄩㄢˊ

zhǔn píng yuán

解釋

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原來的山地、高原逐漸被侵蝕低降,而形成接近海平面的平坦地形。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準平原是指地殼隆起後若能獲得較長時間的穩定,或僅有輕微的地殼運動,則地面經過悠久的侵蝕作用後,使得後來的山地高原逐漸夷平,終於變成一個接近海平面的平坦地形面. 地面之起伏若不受隆起運動等之影響,因各種營力之侵蝕,最後形成小起伏的單調地表,稱為準平原. 最先採用準平原一詞者為威廉·莫里斯·戴維斯,他於1900年代發表此概念,意為Almost a Plain,代表地形輪迴之最末期. 其後,瓦爾特·彭克倡導原始準平原學說,認為地形輪迴最初期,因地表擡升緩慢,甚至不及地表侵蝕率,亦可造成準平原. 準平原化作用會造成準平原之作用,河流侵蝕為主要營力,而在波浪侵蝕或風力侵蝕旺盛的地區亦會產生準平原準平原的地表為波狀的小起伏,其上常有厚層原積土及殘丘,侵蝕基準面與其表面幾可相吻合. 單純準平原為常見的準平原類型. 上升準平原為一面上升,一面準平原化的準平原地形. 復活準平原為原本的準平原因地盤下降而被埋積,而後因地盤再隆起而重現之. 為新舊準平原相鄰的準平原地形. 中華百科全書...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c34d091bab955ffa1f9d403072b6cb3 71725ccb76d16a6b7fad3f1bc3ed641d5d5e2a1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