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

ㄜˊㄌㄨㄢˊㄅㄧˊ

é luán bí

解釋

地名。位於臺灣最南端,屬屏東縣,瀕巴士海峽。地勢東高西低,沿岸滿布珊瑚礁。南部高約九十四公尺的孤立山峰上,有巨型燈塔,初建於清德宗光緒八年(西元1882),後因戰爭被毀,重建後成為高十八公尺的白色圓柱形燈塔,燈光每十秒鐘閃爍一次,強度可達二十海里,有「東亞之光」的美稱。其西側礁石林立,已闢建為公園,具有峽谷、洞穴、奇岩等自然景觀,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鵝鑾鼻(Cape Eluanbi),為臺灣最南端的岬角,又名南岬(South Cape). 其位置於臺灣屏東縣恆春鎮,為中央山脈盡處臺地的最南端,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 鵝鑾鼻之名來由,眾說紛紜. 其中墾管處廣傳的說法如下:「鵝鑾」可溯源於南排灣族語,意為「船帆」,因該地西側香蕉灣有顆形似船帆的石頭,因而取名「鵝鑾」,西側大石被稱為船帆石;而「鼻」在臺語中意旨物體突出而像鼻子的部分,即為岬角之意(如:貓鼻頭),因而得名鵝鑾鼻. 臺灣日治時期之文獻上,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ガランピ」,或漢字「鵞鑾鼻」. 清代多記載臺灣最南點為「沙馬磯」或「沙馬磯頭」,例如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載:「南路界盡沙馬磯頭,相傳地脈直接呂宋. 」,但現代對於沙馬磯頭是貓鼻頭或鵝鑾鼻則未有定見. 鵝鑾鼻一帶原為排灣族龜仔甪社(Kuarut)之領地. 其地形為珊瑚礁隆起之臺地,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地勢險要且沿岸多珊瑚暗礁,由於地處巴士海峽與太平洋交會之處,往來漁船頻繁,其海下之暗礁險惡甚之. 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又譯羅妹號),於鵝鑾鼻西南方約15公里的七星礁觸礁沉沒,船長...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6c5a1ba3bb7e0fb95a4cf74bf9ddef7 6a19ac8c47d273d06a842650346d2b00c15bd5a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