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分地帶

ㄧㄢˊㄈㄣˋㄉㄧˋㄉㄞˋ

yán fèn dì dài

解釋

指臺灣沿海砂地。因保水力低、保肥力差、有機質含量少,並且多含鹽分,故稱為「鹽分地帶」。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鹽分地帶是臺灣文學史上的名詞,泛指在臺灣新文學誕生後,於臺南州北門郡的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及北門一帶含有鹽分較多的沿海地區和其自發形成的有著鮮明地方色彩的、較為獨特的文學團體. 鹽分地帶文學多描寫鹽村風物人情,具有鹽村風采情調,表現出強烈的抗擊異民族入侵的鬥爭精神;展示了當地人民在與貧瘠的自然環境鬥爭中形成的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美德. 自形成以來,新詩一直佔主導地位. 因此,日治時期,那裡就被稱為“詩人之鄉”.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之間,那裡就產生了吳新榮、徐清吉、郭水潭、王登山、黃勁連、莊培初、林清文等一批著名的優秀詩人,俗稱北門七子,構成了臺灣鹽分地帶詩人羣落. 當中,吳新榮對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集團的定位是這樣的,他說:「鹽分地帶只是自然發生的小集團,這集團本身除相互間的友情之外,並無嚴密的組織或規約. 這也就是說他們自從變成「臺灣文藝聯盟」的「支部」以後,才納入整個臺灣的文化運動系統. 」 . 1933年10月,他們發起成立了佳里青風會,1935年6月1日,又成立了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 1940年代以後,右翼勢力擡頭,鹽分地帶文學運動陷於衰落.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62779e2f0371c298df8af9c2fda4c3f 61c890db6624cc6b0d7375774881d9df56e731a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