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

ㄈㄥㄙㄨㄟˋ

fēng suì

解釋

敵人來犯,燃火示警,夜間舉火為烽,白天燔煙為燧。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宋.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烽火,又稱烽燧、狼煙、狼燧,是一種用於示警的訊號. 白天以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來表達訊息,此稱為「燧」. 夜裡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此稱為「烽」. 通常會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建築用於傳遞這種訊號的高臺,後方看見訊號便知有戰事發生,出兵相助. 《武經總要》記:“唐法:凡邊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峻處,若有山崗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裏數,要在烽烽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周築城障”. ,中國最有名有關烽火的事件是《史記》中記載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烽火戲諸侯」非史實 .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088bb9abe2dd13196205b6a24f55947 60bb00c72d92e13f706814dafc02831e626cdcf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