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bā jiǎo gǔ
1.樂器名,打擊樂器。是滿族的民間樂器,明末傳入北京。為單面蒙皮的八角形小鼓。其中七邊各開一長形孔,用銅軸串上兩個小銅鈸,另一邊木框上常繫有兩根長穗。演奏時,左手執鼓,鼓面豎立,右手敲擊鼓面。早期用於滿族八角鼓戲,現為單弦主要伴奏樂器。
2.曲藝類的單弦有時也以八角鼓來稱呼。參見「單弦」條。
八角鼓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滿族的民間樂器,也是清代盛行一種藝術形式,又稱單絃或單絃牌子曲. 是相聲的前身之一. 明朝晚期,八角鼓從東北地區流傳到北京. 8個角,8面鼓牆,或謂象徵着清代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或謂象徵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 每個角里有1個孔,在每孔中鑲3枚銅片,意謂滿洲、蒙古、漢人的八旗. 8個孔24個銅片,意謂24位固山. 沒開孔的1面安着1個直穿鼓內、錐形圓頂的銅釘,外有3個銅片以作固定,意謂是“定罷干戈”,為希望天下太平的含義. 在鼓牆外銅釘下掛有銅環,環上有兩條絲繩,下綴兩個穗子,象徵“谷秀雙穗”,希望豐收的意思. 二穗顏色不同,一說為杏黃、鵝黃,象徵內八旗與外八旗;穗長3尺,暗合三才. 一說原爲黃、藍二穗,黃穗者爲皇室所用,藍穗者爲平民所用. 八角鼓上蒙蟒皮,意爲,內外蒙古,象徵中國統一.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滿洲八旗入關,八角鼓正式進入關內. 乾隆年間,八角鼓逐步發展成爲坐唱形式的曲藝音樂,盛行於滿族旗籍子弟中間,多組織票房,編詞演唱以爲自娛. 出現了該行業的專業演員. 使其逐漸在北京、直隸、山東等關內...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713d715e553b4efb16c93b05ad73cdb4 | 46f35dd4977f0dae5b425ae2cd909c0f9a143bf3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