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鏡

ㄙㄢㄌㄥˊㄐㄧㄥˋ

sān léng jìng

解釋

用玻璃或透光材料製成,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儀器。能使光線折射,或使複合光分解光譜。常用來觀測天體現象。當日光通過狹縫斜射於三稜鏡時,便會產生折射而排成一道美麗的色帶。 △稜鏡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用玻璃或透光材料製成,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儀器,能使光線折射,或使複合光分解光譜。也稱為「稜鏡」。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三稜鏡是光學稜鏡中的一種形式,在外觀上呈現幾何的三角形,是光學稜鏡中最常見,也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並不是最常用到的稜鏡. 三稜鏡最常用於光線的色散,這是將光線分解成為不同的光譜成分. 利用不同波長的光線因為折射率不同,在折射時會偏轉不同的角度,便會造成色散的現象. 這種效應也被用來對稜鏡物質進行高精密度的折射系數測量. 物質的折射系數固然在不同的波長會有所不同,但有些物質的折射系數對波長的變化比其他物質強烈(色散非常明顯). 稜鏡的頂角(在上圖中,上面的角)能夠影響到稜鏡色散時的特性. 通常,要適當的選擇光線射入的角度和射出的角度,當角度接近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時,在折射時造成的損耗最小. 一束白光會分出不同顏色,一般就分為七種顏色,即紅、橙、黃、綠、藍、靛和紫. 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經三稜鏡的折射後可呈現彩色光,稱為光的色散現象. 由牛頓的色散實驗結果,可知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所組成. 1801年,英國學者湯瑪士‧楊格首先研究人眼對顏色的感覺. 他指出在可見光譜的位置排列上,只需選擇三種彼此有相當差距的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組合,幾乎可產生任何一種顏色...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ff45149ac8c7ce55faff88cd117b87a 400025a573af403408cf7d0566a824ace970a3b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