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

ㄌㄥˊㄐㄧㄥˋ

léng jìng

解釋

用玻璃或透光材料製成,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儀器,能使光線折射,或使複合光分解成光譜。常用以觀測天體現象。也稱為「三稜鏡」。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稜鏡(Prism),在光學中是一種透明的光學元件,拋光與平坦的表面能折射光線. 正確的表面角度取決於應用上的需求,傳統的幾何形狀是以三角型為基礎長方形為邊的三稜柱. 在口頭上提到稜鏡時,通常都是指這種類型,但許多光學稜鏡都不是這種形狀的稜鏡. 只要是對波長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來製造稜鏡,但傳統上和外觀上看都是以玻璃來製作. 稜鏡可以將光線分裂成原來的成分,也就是光譜(在彩虹中的顏色),也可以用來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振光. 光從一個介質移動到另一個介質時(例如,從空氣到玻璃的稜鏡),速度會改變. 結果是,光的路徑被彎曲,並且部分光被反射. 光柱在接口所做的角度改變和反射的比率由兩個介質相互的折射率來決定. 多數介質的折射率與光的波長或光的顏色有關,當由稜鏡表面折射時,由於色散作用導致不同程度的顏色分離. 艾薩克·牛頓是第一個注意到稜鏡將無色的光分裂出顏色的科學家. 牛頓安置了第二個稜鏡讓分裂出顏色後的光線穿過,但是光的顏色不會再改變,因此他認為稜鏡能分離顏色. 他也利用透鏡和第二個稜鏡將彩虹重組成白光. 這個實驗在科學革命期間成為新科學方法很有名的一個例子.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然改變...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a1f8f0910c3b6351aa8e622a144cb3e3 077cefc5006b43c5c38e61740e75fb875d010b4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