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mò xíng
古代五刑之一。指在罪輕者前額刺字,並染上墨色顏料。《書經.伊訓》:「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土。」漢.孔安國.傳:「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刺面,是中國上古時代和朝鮮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奴、婢、盜、賊)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是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 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自漢文帝廢除肉刑,但黥刑並未真正廢除掉,成爲刑罰制度外的一種私刑,根據統治者需要和情緒隨意使用.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年間開始,黥刑又正式成爲刑罰的一種附加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清廷修訂《大清律例》徹底廢除此刑,前後沿用數千年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 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在額上刺字的地方以梅花形為裝飾(一說為黥面時刺成梅花形),顯得格外嫵媚,並且為其他女性模仿,成為唐朝流行的化妝之一. 唐末各地方的藩鎮相繼割據,形成各自獨立的軍事勢力,戰事不斷,百姓被強徵參軍時有逃跑,逃兵被捉回就會被黥面. 宋朝的黥刑更加普遍,常對發配邊遠地區的罪犯附加黥刑,稱爲刺配.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1961cfde22a6b409f8888f5956a937e3 | 39a2f29fd3769b2f83e6ff761bbcbf0dcd04e484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