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曆

ㄒㄧㄚˋㄌㄧˋ

xià lì

解釋

我國夏朝所製訂的曆法,以月亮一圓為一個月,以十二個月為一年,三個月為一時,一年分四時,即為春夏秋冬四季。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少於一個太陽年的實際天數(365.24219907天)因此就有三年一閏月,五年兩閏月,十九年七閏月的置閏辦法,使歷來的平均長度相當於一個太陽年。因始於夏朝,所以稱為「夏曆」,又因適合農耕的需要,亦稱為「農曆」。農夫耕種向來是依循夏曆的。 △農曆、舊曆、夏正、陰曆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傳統三正曆法系統之一,為傳統「農曆」的別稱。依據傳統曆法的規則,以朔為初一,以冬至所在的月分為子月。但是先秦各朝及各國因為參考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而會選擇不同的月分為歲首。相傳夏朝以寅月為歲首,漢武帝太初曆亦以之為依據,並沿用至今。如此一來則正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也稱為「夏正」。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農曆,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 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英語地區普遍稱爲Chinese Calendar.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文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稱為國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返稱為舊曆、傳統曆,臺灣話又稱咱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格里曆為「公曆」,夏曆改稱「農曆」. 西曆亦稱陽曆,因此農曆常習慣上稱為陰曆,然而農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是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 中華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 ,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 ,即以建寅月為正月 ;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 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日月運行等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為一天文曆法.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 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487c550e6d6220bcd06e1b9c3f62a9a 3613d09f16d442f8e50910a696ab2b9334fc911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