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ㄐㄧㄣㄍㄤ

jīn gāng

解釋

1.一種礦石。由純炭素組成,為八面或十二面體的結晶。硬度最高,折光力極強,可製飾物及切割玻璃、岩石等材料。金剛多出產於古老的火成岩和河床的沙礦床中,以南非慶伯利的礦藏最豐富。 △金剛石、金剛鑽、水鑽、鑽石

2.佛教的護法力士。這座廟的大門入口,立著兩尊金剛

3.比喻堅實壯碩的人或物品。他身強體壯,活像個金剛

4.金剛猩猩的簡稱。體型像猴而大,沒有尾巴和頰囊,性情溫和,智慧高於一般猴子。金剛常被用來做為研究人類、疾病、心理、行為等的對象。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一種礦石。參見「金剛石」條。《南史.卷七八.夷貊傳上.西南夷傳》:「元嘉七年,遣使獻金剛指環、赤鸚鵡鳥。」

2.比喻堅硬壯碩之物。《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胡八亂子想了一想,看看鳳四老爹又不是個金剛、巨毋霸,怕他怎的。」

3.佛教的護法力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法師與猴行者不免進上寺門歇息。見門下左右金剛,精神猛烈,氣象生獰。」《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壇中有一重菩薩,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又外有一重金剛圍著,聖賢比肩,環繞甚嚴。」

4.金剛猩猩的簡稱。參見「金剛猩猩」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金剛(वज्र,;Vajra;),漢語音譯為嚩日羅(或囉)、伐折羅(或囉)、伐闍羅(或囉)、伐折囉、跋折囉、耽囉等,藏語音譯為多傑(Dorje)、班雜(Benza). 梵文名詞,最早是印度神話中因陀羅的武器,也是鑽石以及閃電的梵文名稱. 在大乘佛法經論中,金剛是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堅固無能截斷者,但又因沒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毀壞的緣故,稱這不可被毀壞、替換之法為金剛 . 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稱金剛,中文又將它譯為金剛杵、降魔杵. 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婆羅門教《梨俱吠陀》,是因陀羅的武器名稱,名叫金剛(vájra),即是閃電. 相傳因陀羅與阿修羅戰鬥時,猛力擊打阿修羅頭部,碎裂的閃電成為鑽石(一說是阿修羅的屍體成為鑽石),因此鑽石也被稱為金剛(vájra). 在宗教儀式中,使用一種小型的杵形武器,來象徵因陀羅的雷電. 它的大小類似於日本柔道棒(Yawara),也被當成是一種護身符. 印度教、藏傳佛教與耆那教,皆以金鋼杵來作為宗教器具,認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在西藏佛教密宗中,金剛杵是常見的法器,常為護法手持,象徵能夠摧伏外道、擊敗惡魔的力量. 這些護法被稱為執金剛神,金剛...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1a05b485d47d831500c8ea6559d1ae2 1ffcc07b4093eb59145009e0f9e4e1ee50bb169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