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刑

ㄨˇㄒㄧㄥˊ

wǔ xíng

解釋

古代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1)秦以前為墨、劓、剕、宮、大辟。《書經.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漢.孔安國.傳:「五刑,墨、劓、剕、宮、大辟。」(2)秦漢時為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3)隋唐以後為死、流、徒、杖、笞。《舊唐書.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4)現行刑法分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五項。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五刑是漢字文化圈古代五種刑罰之統稱,在不同時期和地區,五種刑罰的具體所指並不相同. 在西漢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宮、大辟;漢文帝廢除肉刑之後,五刑則指笞、杖、徒、流、死. 五刑是對東亞古代刑罰的部分概括,並不代表全部刑罰制度. 五刑最早源於有苗氏部落,另有一說源於上古時代蚩尤領導的九黎族. 有苗氏亡於夏啓後,夏啓將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損益,形成了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並使之成爲主要的刑罰體系. 自夏以後、商、周及春秋之際,五刑一直被作爲主體刑而廣泛使用. 先秦時期的五刑在漢文帝時期因爲緹縈上書而被廢除,由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取代. 先秦時期的五刑中,除大辟--爲死刑,其餘四種皆爲肉刑,並對人體造成不可回復之傷害. *墨,又稱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刺青,並染上墨.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鼻子. *刖,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 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有另一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 *宮,又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大辟,即死刑,分爲斬(梟首、棄市)、刺、絞、烹、坑、腰斬、車裂、凌遲等,還有死後鞭屍、戮屍、脯刑...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a73563a0475744b457e4817f2cdafaa 1dbd5c136a40cad3653e453bfdc38391b568b5b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