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ǐ fū zhī yǒng
有勇無謀,只憑一個人的勇氣。語出《孟子.梁惠王下》。例只會逞匹夫之勇,很難辦大事。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指有勇無謀的血氣之勇。《三國演義》第二二回:「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
匹夫,一個人。「匹夫之勇」指個人逞血氣之勇。形容人有勇無謀。#語出《國語.越語上》。
#《國語.越語上》1>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句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2>。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注解〕(1)典故或見於《孟子.梁惠王下》。(2)旅進旅退:指軍隊的同進同退。旅,共同。〔參考資料〕《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據《國語.越語上》載,春秋時,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被囚禁三年,忍受一切恥辱。回國後,他決心惕礪圖強,立志復國。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安,兵強馬壯,因此全國的人民向句踐請求攻打吳國,復仇雪恥。但越王句踐卻再三推辭,經過幾番請求,句踐終於答應了人民請戰的要求。句踐把戰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明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從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後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麼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表示服從。作父親的勉勵他的兒子,當哥哥的勉勵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勵她的丈夫,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昂,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後來《國語》中的「匹夫之勇」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有勇無謀。
01.《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源)02.《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03.《漢書.卷三四.韓彭英盧吳傳.韓信》:「項王意烏猝嗟,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也。」04.《舊唐書.卷五八.柴紹列傳》:「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師若到,必來出戰,戰則成擒矣。」05.《三國演義》第二二回:「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06.《蕩寇志》第三○回:「我若不相度其情形,觀察其行止,而以匹夫之勇,興重兵以入重地,臣恐不至於喪師不止也,此臣之所謂不利在急也。」
【語義說明】形容人有勇無謀。
【使用類別】用在「魯莽不智」的表述上。
【例句】<01>暴虎馮河就是匹夫之勇,是無法成大事的。<02>臨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憑匹夫之勇就能解決問題。<03>這件案子要團體行動,切忌匹夫之勇,弄亂了部署。<04>這些年輕人血氣方剛,常喜歡逞匹夫之勇,滋生事端。<05>我看他少年老成,與時下好逞匹夫之勇的年輕人不同。<06>此種平日愛逞匹夫之勇的人,一旦有事,必先落荒而逃。<07>這種隻身潛入匪窟的做法,根本就在逞匹夫之勇,是徒勞無功的。
MD5 | SHA1 |
---|---|
2e423d285203c0cbf3569ae8d2e4f111 | 1c27f15bedc9dd743f38c93edb5da9288ad516bb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