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ㄉㄠˋㄕˋ

dào shì

解釋

奉守道教經典規戒,出世修練道法,而熟悉齋醮祭禱儀式的人。在臺灣民間信仰習俗中,常請道士到法會來超渡亡魂。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信奉道教的人。也稱為「道流」。

2.方士、仙人。晉.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二:「青谿千仞餘,中有一道士。」宋.蘇軾〈後赤壁賦〉:「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

3.泛稱有道之士。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守一德。』」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道士一詞,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學道、務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 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 初步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大陸有道士近10萬人 . 道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老子、莊子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古之道士」一詞,但不是指道教徒. 真正的道士之稱可能始於漢代,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始祖. 東漢漢靈帝時,張角創立太平道之後,始有道教之名.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亦有“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士」一詞是寇謙之時纔開始廣泛使用. 有道教界人士認為,道士專指進入道教廟宇求真理之人,不指在家修道的居士,也不能指使用方術的方士. 但直到宣統退位,道士與方士的稱呼仍在史書、典籍中混用. 南北朝時代又多以道人稱佛教沙門. “真人”又是道士的一種尊稱. 南北朝的道士尊稱張陵爲“正一真人”,許謐爲“上清真人”. 東晉《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雲:“夫先生者,道士也. 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8705a44c6b58e956d911f881bff3a70 10a4d47978b15a1abe933bf251d0ba6d9c14a82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