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

ㄅㄧㄢˋㄙㄜˋㄌㄨㄥˊ

biàn sè lóng

解釋

1.動物名。爬蟲綱有鱗目蜥蜴亞目。略似守宮,長八、九寸,皮面呈粒狀,能隨時變易體色,故稱為「變色龍」。也稱為「十二時蟲」。

2.比喻在政治上擅長變化、偽裝的人。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避役科(學名:Chamaeleonidae,chameleon)俗稱變色龍,與鬣蜥科同屬於鬣蜥亞目. 主要分佈於非洲東部與馬達加斯加. 皮膚被顆粒狀鱗覆蓋,真皮內有多種色素細胞,能隨時伸縮,變化體色;頭上有鈍三角形突起;雙眼各自獨立,可以自由轉向不同視角. 背部有嵴棱;四肢較長,前後肢均具5指、趾,分為相對2組,前肢內側3指癒合,外側2指癒合在一起,可相互握持;後肢相反,內側2趾和外側3趾癒合,並相對持,這樣,牠就更善於在樹上攀爬. 一些種類的變色龍是根據周圍環境來變換體色,而另一些則是用體色來表達情緒:當受到威脅或贏得配偶時體色最為鮮艷. 也有表現身體狀況的顏色:發黑是身體狀況變差和發怒,發白則是體溫過高時. 舌頭較長,幾乎與軀幹等長,捕食時通過舌尖產生的巨大吸力吸住獵物(一說舌尖上面有黏液,捕食時,舌頭能迅速「射」出,黏住昆蟲). 尾較長,善於纏繞在樹幹上. * 避役亞科 Chamaeleoninae * 變色龍亞科 Brookesiinae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0e096b3033f49e942996ae8e296e608 fe5a8e3e4a48970b1e9705ebf23cf50eb252a9d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