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

ㄩㄢˊㄗㄚˊㄐㄩˋ

yuán zá jù

解釋

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於元代,最初為金院本中的一種演出形式。以唱曲為主,劇詞、音樂的結構十分嚴謹。劇本體裁通常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為末本、旦本兩種。也稱為「北曲」、「元曲」。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雜劇是中國戲曲體製的一種,盛行於元代. 「雜劇」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意思和漢代的百戲相似. “雜”謂雜多,“戲”則和“劇”的意思相仿,指嬉鬧,都沒有今天戲劇的意思. 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爲一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它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並且分爲三段: # 豔段,表演內容爲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爲正式部分的引子. # 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 # 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 三段各一內容,互不連貫. 元代雜劇興盛,乃古代戲劇文學藝術長期發展的結果. 雜劇受唐宋以來詞曲以及各種講唱文學盛行的影響,詞變為曲,再變為戲曲來搬演故事,因而形成雜劇. 在諸宮調和金院本的基礎上,雜劇進一步發展起來. 當時大量外族音樂(北曲)傳入中原,亦推動文體的自然發展. 元代儒家衰微,文學思想自由放任,載道文學地位動搖. 過往被載道派認為卑不足道的戲曲,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 雜劇內容切合現實,遂受觀眾歡迎. 元代商業經濟繁榮,都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娛樂事業隨著興盛,藝術表演社會化和商...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d340af3928468cb2e4786db8834fb3f fd8c2b734d1e20ccfc5a273347dfaeed4dbd94e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