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

ㄊㄡˊㄊㄨㄛˊ

tóu tuó

解釋

1.佛教用語。指修習十二種苦行的比丘為梵語dhūta的音譯。意譯為脩治、搖振、棄除。也稱為「杜多」、「杜荼」。

2.習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髮。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頭陀(dhūta;或頭陀支,梵語、巴利語:dhutaṅga ),佛教用語,也音譯作杜多、杜荼、毒他、投多、偷多、塵吼多,是基於中古漢語發音的音譯(中古漢語 頭 /du/ 陀 /da/),如兼顧意譯,可作抖擻、淘汰、抖揀、洮汰、浣洗等 ,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事或頭陀功德. 修頭陀行的人的稱為“頭陀行者”.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因他們長居阿蘭若,遠離人羣,故又稱阿蘭若比丘,或森林比丘、叢林比丘. 又因嚴行託缽乞食之祖制,又名託缽僧. 頭陀一詞傳到中土之後,廣泛的解釋中也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之意,那通常是天下,流落江湖,不理頭髮的苦行僧. 頭陀,梵文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說要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 由於古代印度的宗教裡一般的出家者大多是禁止所有欲(佔有慾),所以他們認為出家人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託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 這「三衣一缽」就是出家修行者最基本之物. 釋迦牟尼反對傳統沙門的各種苦行,但他同意僧團可以接受一部分使人少欲知足的傳統沙門修行方式,因此,他制定了頭陀修行法. 與頭陀相對...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0c66924132b94503448f47776df87dc fb40dc03c4eb66390e569158eed4348f98fa6da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