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紋

ㄊㄠㄊㄧㄝˋㄨㄣˊ

tāo tiè wén

解釋

一種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僅雕有動物的顏面,圓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為顏面的鼻,並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失去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紋飾。也稱為「獸面紋」。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饕餮紋, 又稱獸面紋,中國的一種傳統紋飾,有濃厚的神祕色彩. 是突出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可怖, 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饕餮紋」一詞乃後世約定俗成,並非商周時代的原名. 戰國末年《呂氏春秋·先識》提到:「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據此,北宋時的古器物圖錄將青銅器上突出動物頭部的紋飾,稱為「饕餮」. 如呂大臨《考古圖》記癸鼎說:「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 」自此流行饕餮紋一詞,也有學者主張改稱為獸面紋. 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有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頷等,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 餘下空間多填以雲雷紋. 饕餮上有類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鳥的羽毛. 佈局一般爲:以鼻樑爲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脣. 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 學者把商代和周代的饕餮紋分為4型:「獨立獸面紋」、「歧尾獸面紋」、「連體獸面紋」與「分解獸面紋」. 獨立獸面紋無體無尾,而分解獸面紋是到殷墟二期才興起的,軀體和尾變化為線條,足、爪則已消失. 饕餮紋這種將左右對稱的側面...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c7456f7c48de8010c59fa3bee2d6f93 fa7f8c7025de06118941b7eb0aa4fcf5e8edd6d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