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

ㄅㄧㄢˋㄒㄧㄤˋ

biàn xiàng

解釋

本質沒變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變。變相加價、變相剝削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本質沒變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變。如:「變相加價」、「變相剝削」。

2.經過變化後,產生的許多不同的相貌、型式。《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又因這感動力所及之處與那本地的應動力相交,生出種種變相,莫可紀述,所以各宗教家的書總不及儒家的易經為最精妙。」

3.將佛經描述的故事,圖繪成畫,以便傳播佛法。變相曾流行於古印度及中國六朝、隋、唐之際。《五燈會元.卷一.弘忍大滿禪師》:「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變相,亦稱變繪、變等,佛教術語,陳述佛陀、聖人的“神變”之“相”,指將佛經或佛教故事中的典故、事件,或佛經描述的世界概貌,如地獄、天界、淨土等,以繪畫、佛像爲載體,予以展示、傳播. 習慣上,經文中的情節故事畫叫經變或經變畫,重在“經”;非情節性的人物畫叫變相、變像或變像圖,重在“像”;有時一併通稱為變相. 在藏傳佛教中,這種形式稱為“曼荼羅”. “變相”的“變”,指神變(sappātihāriya;或vikurvaṇa-ṛddhi,vikubbana,或;或parināma),即佛、菩薩、阿羅漢聖人用三明六通展現種種神奇的變化,以方便教化眾生. 變相即指通過藝術手段——通常以繪畫、雕塑的方式——將神變之相展現出來,在古時候就已經存在. 實際上,這種藝術形式在婆羅門教中已經存在,佛教只是加以利用,例如佛陀就曾教導用有輪繪像教化眾生離苦向道. 在印度桑吉大塔佛教遺址,以及佛塔遺址,就有許多變相雕刻和壁畫. 據《洛陽伽藍記·卷五》記載,北魏時,印度犍陀羅國還有“雀離浮圖” . 古代漢字文化圈內,通常只有士族、儒生、道士、僧人等才會識字,平民識字的人不多,民衆文化程度低下. 爲...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c24abc786bef894d411279810cf0629 f624e76a3af40d6bef28a476fe6dfae26c53dc8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