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部首以外筆畫 | 總筆畫 | 艸 | 8 | 12 |
---|
méng
1.草木初生。例萌芽
2.發生。例萌發、萌生、故態復萌
3.比喻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例萌兆、見微以知萌
4.人民。通「氓」。例萌黎、萌隸
[名]
1.草木初生的芽。《說文解字.艸部》:「萌,艸芽也。」唐.韓愈、劉師服、侯喜、軒轅彌明〈石鼎聯句〉:「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
2.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漢.蔡邕〈對詔問灾異八事〉:「以杜漸防萌,則其救也。」
3.人民。通「氓」。如:「萌黎」、「萌隸」。
4.姓。如五代時蜀有萌慮。
[動]
1.發芽。如:「萌芽」。《楚辭.王逸.九思.傷時》:「明風習習兮龢暖,百草萌兮華榮。」
2.發生。如:「故態復萌」。《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三國演義》第一回:「若萌異心,必獲惡報。」
萌本來是指「草木初生之芽」 . 1990年代左右在日本動畫、漫畫及電子遊戲的次文化影響下衍生出新義. 「萌」(萌え)被用來做為對作品中的虛構角色表達強烈喜愛的用語,之後衍生到可對各種事物表達類似情感. 此一詞彙透過日本媒體而推行到世界各地,並對日本的文化、經濟產生廣泛影響. 萌被用來表達對於漫畫、動畫、電子遊戲中的角色的一種喜愛、興奮、狂熱、誘發慾望或幻想的感情 ,而此一情感是不能光以「喜愛」表述的 . 這種表述方式之後延伸到了各種主題上. 能引發萌的角色稱為萌角色. 萌所誘發的幻想不見得帶有性或色情涵義 . 此用語的起源目前眾說紛紜、仍未可知. 一般推測是在1990年前後開始普及 . 語源說法之一,是在1980年代末、電子通訊興起時,在輸入文字「燃え」因為「燃え」與「萌え」同音而輸入錯誤 ,造成誤用 ,因為有趣就逐漸傳開 . 而當人看到讓自己產生萌的事物時,內心會有如同產生戀愛或性慾時內心熊熊燃燒的感情,但又和在觀賞少年漫畫、動作片時所產生的熱血激昂有本質上的差異,因此用與「燃」同音的「萌」來表達此一情緒 . 另一個語源說法是源自於角色姓名. 評論家岡田鬥司夫認為源...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58d51ac7c634fef6ccccdf30116bd65 | f5c46d98cac0a771da5904853e67f88928c20ac6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