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

ㄉㄨˋㄉㄧㄝˊ

dù dié

解釋

舊時官府發給合法出家人的證明文件。源於唐代,沿用到清代。上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係者的連署,僧尼以此牒為身分憑證,可免徭役。也稱為「戒牒」。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度牒,佛教和道教術語,指古代中國為了管理僧道,允許他們出家所頒發的證明文書. 最早始於南北朝 ,到了唐朝,度牒因由尚書省祠部司所發放,所以又稱作祠部牒 . 唐朝時,禮部設獨立部門執行公度制,按科舉模式設立考試,信眾必須通過教義考覈及品格審查,才能獲得出家資格;朝廷就能限制僧尼人數和選擇德學俱優者來繼承佛法事業 . 凡通過考試者,便能參加由中央安排之剃度大會,完成儀式後,即由官府發出「度牒」證明身份,隨即撥發到指定寺院修持 . 度牒質料各朝皆異,唐朝時期使用綾素、錦素、鈿軸等材質作為度牒 ,北宋時期使用黃紙作為度牒 ,南宋時期使用綾紙作為度牒 ,元朝時期則使用羊皮作為度牒 ;此外,為監督戒壇能如法傳戒,於是向受戒者另發附屬性質之「戒牒」作為證明 . 由於度牒持有者獲免除稅役之特權,朝廷對度牒管理便相當嚴格,但凡有僧侶往生或還俗,必須將度牒及戒牒交還銷毀,否則其本人及所屬寺院均受到懲處 . 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 經官府發現,同樣也會被給與懲處,並勒令還俗 . 因此,後世僧人遊方掛單,必須隨身攜帶戒牒,作爲身份證明 . 早期度牒爲各朝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手段. 由於度...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48c8a21ee4f37d87f8808d74851f2aa f5bef5cd9a847246e4d8164caf3ec3edc89a384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