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

ㄩㄝˋㄑㄩˇ

yuè qǔ

解釋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粵曲與粵劇關係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的表演方式 ,經過了清朝時期,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 清道光年間,大八音班在嶺南一帶把粵劇以唱說方式表演. 同治年間,粵曲由被稱為「瞽目師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藝人所主導. 現代粵曲始於民國初期,「女伶」開始出現,及後誕生了大批名伶,造就了粵曲的全盛時期. 粵曲與粵劇互相借鑑改進,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 大八音班在清中葉開始流行於嶺南地區. 他們所演唱及彈奏的廣府戲班唱本被稱為「班本」. 由於戲班供不應求或者表演場地所限,大八音班便應邀唱戲. 八音班,當初被稱為「西秦班」,唱腔以皮黃系為主,以8位樂師組成,每位負責一種樂器,有鈸、磬、笛、塤、敔、笙、鼓、琴,而大八音班則有24名成員. 八音班擅長鑼鼓吹打,專為婚嫁迎娶、傳統節日提供禮儀性的音樂. 八音班外,有藝人一邊演奏一邊演唱整齣粵劇,被稱為「唱八音」(順德人稱唱八音為「唱西秦」),這種表演方式導致了師孃的出現. 師瞽,指失明女藝人,也稱瞽姬. 早期瞽姬以唱木魚歌,南音,粵謳為多,到晚清時以唱粵曲為主,廣州人稱為“師娘”. 師娘...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45ef0c5d66551728b0c737cda9a539f f52ce706ccacf3ed890d5457911aca210261bbb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