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在莒

ㄨˊㄨㄤˋㄗㄞˋㄐㄩˇ

wú wàng zài jǔ

解釋

1.戰國時齊國被燕國連續攻下七十二城,僅剩即墨、莒二城為最後固守的城池。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在五年的艱苦歲月後逆襲成功,收復了失地。後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先總統蔣公以毋忘在莒的精神,訓勉國人要光復大陸河山。

2.春秋時齊桓公曾遭難逃亡到莒國,後來當上了齊君。鮑叔曾於宴飲時勸桓公,不要忘記逃難的事。後以毋忘在莒比喻不忘前事。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戰國時齊國被燕國連攻七十二城,僅剩即墨、莒二城為最後固守的城池。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在五年的艱苦歲月後逆襲成功,收復了失地。見《史記.卷八二.田單傳》。後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如:「先總統蔣公以毋忘在莒訓勉國人光復大陸河山。」

2.春秋時齊國內亂,齊桓公曾遭難逃亡到莒國,後來當上了齊君。有一回,鮑叔向桓公敬酒,勸桓公:「勿忘出奔在於莒也。」見《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後用以比喻不忘前事。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毋忘在莒是中文成語,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意指“不忘昔日之苦難”,比喻收復國土、不忘前事 . 春秋時期,齊國齊襄公末期,前685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弒君而立襄公堂弟公孫無知;其南部的小國莒國(都城今日山東省莒縣)在春秋時期政治穩定而多外國貴族,齊大夫鮑叔牙遂攜公子小白流亡至此. 齊國再發政變後,小白返臨淄即位,是爲齊桓公,後成五霸之首. 《管子·小稱》載:“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 ’桓公闢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鮑叔牙即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 由於戰國時期齊人在濟西之戰到田單復國之間死守莒城和即墨. 「毋忘在莒」逐漸被訛傳為田單等人堅強復國的故事. 在中共建政後,蔣中正時常引用此故事,希望國民黨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陸. 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敗退守臺澎金馬後,曾發起「克難運動」和“毋忘在莒運動”. 1951年12月29日, 蔣公第二次巡視金門期間,應地方人士之請,於1952年1月題頒「毋...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38a4b6c8f623856ab8a76251f31a09c f4e0e4348f6d325904c94de7105ec15ec7d4c3a7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