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zǐ dì shū
一種流行於清代的曲藝。是乾隆期間滿族八旗子弟所創。說唱體材多取明、清小說、戲曲和當時社會故事。其興盛期間不長,清末時已衰落,但對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種,頗有影響。
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是流傳於京津和東北地區滿族人口中的曲藝形式. 子弟書多由一人表演用三絃伴奏,只唱不說,音調和緩、低沉、肅穆. 子弟書產生於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在民國年間唱腔失傳,至今僅僅有五百餘篇唱本存世. 子弟書對中國北方曲藝產生了極大影響,包括單絃、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曲種都深受子弟書的影響,這些曲種的一些經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書唱本. 子弟書形成於乾隆年間,最早的子弟書脫胎於滿族傳統祭祀活動過程中的打神鼓誦禱詞活動,一些滿族人將民族傳說故事用神鼓的音韻演唱,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說唱藝術形式. 由於這種藝術形式最初僅在八旗子弟中流傳,因而便被稱作子弟書. 清曼殊震鈞所著《天咫偶聞》中曾經提到子弟書的起源:“昔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於八旗子弟. 其詞雅馴,其聲和緩. ” 早期的子弟書是滿漢合壁本,唱詠的題材多涉及八旗子弟日常生活、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文學名著等,以八角鼓爲伴奏. 子弟書最初僅在北京流傳,逐漸分衍出東調和西調兩種風格,西調又名西韻、西城調、西城板,歷史較久,風格婉約,多爲描寫愛情故事的段子,其曲調也頗爲纏綿;東調又名東韻...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effc7447a1a66edc75689a72f5261798 | f3c49c7746aef061800b085efe485f921213960e |
什麼是雜湊 |